青海青稞酒史话
8/1/2017 9:31:25 PM
大约在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后期,轰轰烈烈的晚印支运动爆发,开启了青藏高原北部以内陆造山运动为主要形态的时代。地壳运动蔚蔚壮观的巨大能量,使这里的海水退尽,陆地抬升,山系拔地而起,终于形成了“世界屋脊”北部的雄浑气势。感谢上苍的慷慨恩赐,青海高原的崛起,不仅孕育了昆仑山、祁连山等雄伟高峻、冰河垂悬的著名山系,孕育了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等波涛汹涌、浩气荡然的著名江河,而且也给世间万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平台。我们的先民就是凭借着这个历史平台,在水草繁茂,土质肥沃的三江源土地上开拓出生活,续写着历史。谱写出一幅幅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。被世人称为琼浆玉液的青稞酒,就是伴随着先民们的生活轨迹而流传下来的千古佳酿。
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”这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《将进酒》一诗中的名句。它形象地描绘了黄河那雄伟的风姿,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。其实,岂止是黄河,在青海广袤的大地上,那长江之水,澜沧江之水,无一不是滋育华夏文明的乳汁。在长江、黄河的广阔流域,各族劳动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。而处三江源头的青海,古代文明同样悠悠璀灿,被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标志的彩陶,我省就曾出土了10万多件,曾从马家窑、半山、马厂、齐家到卡约文化,彩陶造型之多样,纹饰之繁缛, 艺术之精堪,令人叹为观止。而其中瓷、樽、缸、壶等酒具陶器的考古发现,更是令人震憾。这些考古的发现,也是青海酒文化发展源渊的实物佐证。
透过风雨苍茫的历史轨迹,我们仿佛看到约4000多年以前,勤劳而勇敢的先民们在逐射麋獐、捞捕鱼蚌、刀耕火种之余,借着夕阳的余晖、在滔滔的江河湖畔围篝火而踏歌、举樽把壶,饭餐肉酪之美食,畅饮粮食之精华,酝酿出三江源具有地域风韵和民族特色的酒文化。
酒、是苍茫而雄浑的青海高原的魂魄。
青海酿酒,不仅与大量的弥足珍贵的考古发掘而证实,也被历代的正史野传而记载。《青海通史》记载:“青海的酿酒业由来已久,早在齐家文化和卡约文化时期就有陶质酒器。两晋南北朝时以饮酒为时尚。……晋隆安四年,南凉秃发乌檀将万骑袭姑臧时,曾置酒于朱门上,鸣鼓以飨将士。南凉贵族喜欢饮酒,秃发乌孤就是因酒醉骑马摔伤而死的。在青海历史上,隋炀帝西巡可谓是一件壮举,而在炀帝西巡途中大猎于拔延,大宴于金山是两项重要的活动。贵族围猎,不仅猎取珍禽异兽,更有美酒佳酿作伴,以壮行色。至于金蛾山下大宴群臣,更是少不了酒的。如此记载,可见青海酒文化之一斑。
《青海通史》在分析到南凉政权的经济发展状况时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官府、宫廷、军队需要大量的酒,可以推断当时一定有相当规模的酿酒作坊。当时青海不会有用来酿酒的葡萄,酿酒的原料只能是当地盛产的大麦或青稞。”至元朝时,青海酿造业有了一定的发展。在东部农业区象酒、醋、面粉以及各种常用铁木器具等,除农户自己制造之外,也有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和工匠加工生产。然而,在青海酿造史上,用青稞酿酒,把青稞酒发展到高潮,并使它成为具有独特韵味的琼浆玉液而誉满天下的,当属酒乡之称的互助县威远镇。

电话

消息

二维码

分享